Skip to main content

Philosophy Glossary

encn
paradox悖论
Philosophy哲学
Self-Reference自指

第一性原则

  • 明确核心问题
    • 问题本质
    • 目标
  • 分解问题
  • 质疑现有假设
  • 重构解决方案
  • 穿透表象、直击本质的思维方式。

  • 回归本质
  • 质疑假设
  • 创新求变

  • 家庭的第一性原理是经济,不是感情
    • 并非否定感情的重要性,而是在强调,稳固的经济基础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基石。
    • 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这句古话也反映了同样的道理。
    • 没有经济保障,感情很容易在日常的柴米油盐和生活压力中被消磨。
    • 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生活的品质,是维系家庭这部“机器”正常运转的必要燃料。
  • 职场的第一性原理是价值,不是努力
    • 职场的本质是“价值交换”。
    • 你的薪水和职位,根本上取决于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,而不是你付出了多少汗水或加了多少班。
    • 无效的努力、没有产出的忙碌,在职场上是廉价的。
    • 因此,关键在于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,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,从而持续提供高价值。
  • 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培养能力,不是分数
    • 分数只是对学习成果在某个时间点的量化检测,它本身不是目的。
    • 教育的真正目的,应该是启发心智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    • 这些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在离开学校后,依然能够适应社会并不断成长。
  • 健康的第一性原理是自律,不是医疗
  • 创业的第一性原理是市场需求,不是个人喜好
    • 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,必须是去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问题或满足一种真实的需求。
    • 很多创业失败的根源在于,创始人沉浸在自己的“伟大想法”或个人情怀中,却忽略了这个想法是否有人愿意买单。
    • 先验证市场需求,再投入资源,是创业的基本功。
  • 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风险控制,不是高回报
    • 追求高回报是人的天性,但往往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。
    • 成熟的投资者首先考虑的不是能赚多少,而是能承受多大的亏损,如何保住本金。
    • 沃伦·巴菲特的名言:“第一条规则是永远不要亏钱,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。” 正是这个道理。
    • 只有在控制好下行风险的前提下,去博取收益,才能实现长期稳健的复利增长。
  • 养老的第一性原理是提前规划,不是依赖子女
  • 成长的第一性原理是反思,而不是经历
    • 经历本身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或智慧。很多人“虽然经历了很多,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。关键在于经历之后的“复盘”和“反思”。
    • 只有通过主动思考,从成功中总结经验,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才能将经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,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。
    • 这正是“思而不学则殆”的现代诠释。
  • 团队的第一性原理是实现共同的目标,而不是维持表面的和谐。
    • 目标
      • 存在的前提
    • 和谐的氛围是过程,而非目的 - The Process, Not the Goal
      • 虚假的和谐
        • 很多管理者把“团队和谐”放在首位。但过分追求和谐,常常会导致“虚假的和平”。
        • 成员为了避免冲突而不敢提出不同意见,有价值的批评和尖锐的思考被压制,最终团队会因为缺乏思想碰撞而陷入平庸,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远。
      • 真正的和谐:
        • 一个高效团队的和谐,不是一团和气,而是“建设性的冲突”。
        • 大家可以为了共同目标激烈地辩论,甚至面红耳赤,但在达成共识后,能够立刻团结一致,全力执行。
        • 这种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标的“争吵”,反而能激发最好的创意和方案。

精力

指个体在生理、心理和情感层面上投入和维持活动的能力。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高效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。

  • 是一种动态的资源,会随着时间、行为和环境而变化。
  • 时间是固定的,精力是动态的
  • 精力决定了效率

精力的四个维度

  1. 身体精力:身体的健康和体能状态,例如睡眠质量、饮食习惯和运动状况。
  2. 情绪精力:情绪的稳定性和积极性,例如开心、满足时更容易高效工作。
  3. 心理精力:专注力和思维能力,例如完成复杂任务所需的认知投入。
  4. 精神精力: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带来的动力,例如追求意义感或使命感。

精力的表现

  • 高精力状态:充满动力,专注且高效。
  • 低精力状态:疲劳、拖延、分心。

整理

  • 整理是系统化的行为
  • 整理
    • 分类
      • 功能性
      • 频率性
      • 逻辑性
    • 清理 - 移除多余项
    • 布局 - 优化物品摆放位置
    • 建立维护机制
  • 分类是其中的一个方法
    • 分类让整理更加高效和逻辑化。
  • 目的
    • 提高效率
    • 降低压力
    • 释放资源

模式

  • 模式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,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现象和问题。
  • 在哲学中,模式通常指的是某种普遍适用的原则、规律或框架。
  • 通过识别和分析模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挑战。

反思

  • 反思是对自身行为、思想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和分析。
  • 通过反思,我们可以识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从而实现自我提升。
  • 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,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  • 反思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    1. 回顾经历:回顾过去的事件和经历,思考它们对自己的影响。
    2. 分析情感:识别在这些经历中产生的情感和反应。
    3. 评估行为:分析自己的行为和决策,思考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。
    4. 制定改进计划:基于反思的结果,制定未来的改进计划
    5. 实施改进:将改进计划付诸实践,并在实践中继续反思和调整。